耶稣基督如何成全旧约
马太福音5:17-20分析
James M. Arlandson

 

为什么基督徒不用献动物为祭赎罪?

为什么基督徒不用禁戒食物(除非自愿)?

为什么基督徒不用在特定的、由上主拣选的地点建殿、作礼仪?

耶稣基督在世工作三年,包括祂受死、复活、建立教会,从旧约过渡至新约。在那短短三年内,祂引进了新时代;其实旧时代早已种下新世代种籽。

马太福音5:17-20记述耶稣与门徒讨论旧约问题,此段经文的场景,是著名的登山宝训。四节经文如下:

17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18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19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20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这段经文复杂难解,原因之一是,骤眼看来这似乎说,到天地废去的时候,律法与先知(这是新约对整本圣经的说法,参马太福音22:40;路加福音16:16) 仍然满有权柄。但如前所述,旧约订明人得献动物为祭,但基督徒今天已不再献祭赎罪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旧约是应许,而新约乃应许的成全。那么,究竟耶稣基督过去、现在与将来如何成全旧约应许呢?

这故事蛮复杂的。基督徒要读旧约,从中得益,却不要以旧约为最终目的。基督徒尊崇旧约,这是神的话,耶稣也这样做。但读的时候,基督徒乃是从耶稣的眼光、透过作者被圣灵默示的新约来读。

旧约所载的并非是最后,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又如何应用旧约呢?

就连许多基督徒也弄不懂这问题,难怪穆斯林不明白了。举例说,有些穆斯林护教网站或文章引述旧约经文,证明伊斯兰处死同性恋者是对的;圣经都这么记载,基督徒还能说什么?穆斯林护教家似乎认为人应倒退至公元前1,400年,将扭曲的穆罕默德律法强加在每人身上,但他们不明白旧约与新约的关系;本文也许有助厘清这疑问。

马太福音5:17-20的历史与经文背景

我们必须了解经文的历史、经文背景。

历史背景

下列两个文化因素,与马太福音5:17-20攸关。

首先,耶稣在世时,耶路撒冷圣殿仍有祭献,当时人仍严守摩西五经(律法)和整个旧约。事实上,献祭的事至公元70年,维斯巴西安(Vespasian,公元69-79在位)的儿子提图斯(Titus)拆毁圣殿时才停止-耶稣说祂来不是要废掉旧约,历史上圣殿被毁一事与祂攸关,下面会详细讨论。献祭制度是当时人在神面前称义之途,而耶稣的话显示出,祂要为全世界的罪作一次过祭献。耶稣的话,有时好像整个旧约律法系统依然生效似的,然而马太福音记载,祂其实是在重新诠释旧约,引人注意祂的话与命令;就如祂升天前所说的。(马太福音28:16-20) 耶稣使旧约过渡至新约,祂必须这样做,教人接受新的,又不破坏旧的。

第二,马太福音5:20说,耶稣的门徒的义,必要超越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的义,这里有两类人,不过许多律法师其实也是法利赛人。法利赛派源于耶稣出生前许多年的一次敬虔运动,他们并非祭司,却委身口传传统,按五经解释行为律例,渐渐地,口传传统的地位几与五经同等-起码对一般百姓而言如是,他们大都目不识丁,或勉强能读一点而已。百姓不是律法的专家,得依靠宗教领袖指引。律法师又称文士,负责抄写旧约经书,教导五经及其例。因为宗教法和民法密不可分,有的律法师会负责讼裁。(Carson,33-34,87页)

在马太福音里,法利赛人与律法师代表空有虔敬外表、忽视内心义行、以为靠外在行为可讨人喜悦的一群。举例说,马太福音23:1-38耶稣宣告法利赛人的七祸,就谈到表里不一的问题。25节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

这第二个文化因素很重要,因为耶稣要每人的义,得超逾这两群宗教领袖的义。祂如此呼召,乃本于神加诸人的义,谁若藉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来到神面前,就可以称义;而基督的牺牲,正是马太和其他三部福音书的重点。

经文背景

经文背景分为两部份:整卷马太福音、和福音书里称为登山宝训那段经文。

整卷马太福音皆以说故事的形式写成。藉着圣灵感动,福音书不同部份与其他的相呼应。没一卷福音书只是随意收编一些话语和事情,却是交织成整体,布局首尾呼应的。所以经文结构发展很重要。这不像古兰经,内容只是零星片段,贯通经文的背景只在古兰经以外、在启示的过程里 (asbabi nuzul) 。福音书故事有开始(基督降世),有中间(祂三年服事),与高潮结尾(祂的死与复活)。在故事里,耶稣渐渐展现出祂凌驾旧约的权柄,但同时祂并没有废弃旧约。我们必须在这个背景下读马太福音5:17-20才行,要知道耶稣已藉着这神圣故事成全旧约圣经,过去如是,今天亦然。同时,我们也要在耶稣事奉早期所说的登山宝训里,以此为背景看这段经文。

先从登山宝训的背景看马太福音5:17-20。

耶稣给门徒讲登山宝训,谈神国子民的应有伦理和正确行为。这次讲道内容与口传传统、甚或旧约教导(马太福音5:21-48)有很大分别,耶稣用“你们听见有话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这句式突显个中别异,这是说,耶稣给传统和五经一个全新阐释。因此,基督徒要透过耶稣的眼光读旧约。马太福音5:17-20突显马太福音5:21-48的对比,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以不同方法成全。下面详细论到这点。

我们必须从所有福音书三个阶段理解马太福音5:17-20。

首先要记得,在开始登山宝训前,马太福音5:18说,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本文下一部份会详论关键字眼)。至宝训末段,耶稣话锋一转,从口传传统与旧约转而谈自己的话,却不因此废掉旧约;宝训末段的话正是转接处(马太福音7:24-26):

7:24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26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

耶稣在初出来传道时就向门徒阐明,祂的话比任何传统、经典更重要。

第二,我们再看一遍,马太福音5:18说,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耶稣初出来服事就说这话;及至祂事奉末期、荣耀进耶路撒冷时,神命定祂会死,并预言将要发生在祂身上一切可怖的事(马太福音24:1-35) ,最后也以反映马太福音5:18的话作总结,马太福音24:35有其普世层面,在耶稣最后遭遇的论述里,可谓一捶定音:

24:35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马太福音5:18与24:35之别虽不明显,却很重要。5:18为旧约设置时限,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直至律法“都要成全”了。另一方面24:35说,尽管天地要废去,耶稣的话却永不废去,就是说,祂的话并没有时限,其权柄却隐隐地、悄悄地凌驾经典之上。

类似经文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福音书出现,是在耶稣死而复活之后。(马太福音28:16-20) 靠着死而复活,耶稣已成全了大部份旧约的应许,还有一小部份,要待祂再来时完全实现;在这段经文里,耶稣主动提到应许将要实现。祂死而复活后,工作完成了,天上地下所有权柄都赐给祂(祂被高举,远超过一位先知);耶稣升天前吩咐门徒要去,使万民都作祂的门,并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

然后祂要门徒教导万民:

28:20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

耶稣的权柄,就在这段话里完全彰显出来,祂首先吩咐门徒将祂的话教导万民,这是最重要的;然而祂没有废掉旧约。神命令、鼓励跟随祂的人读旧约,只是要以耶稣的话为先。门徒透过基督的话读旧约和新约,有人说:旧约里隐藏新约,新约彰显旧约,所言甚是。

我们切不可误解了上述三个阶段,以为耶稣的权柄是逐渐增加的。不是这样的,这权柄祂早就有了,由始至终一样,只是祂渐渐揭示这权柄,这是祂的处事方法。祂不会向世界夸夸其谈,一开始就暴露自己是神的儿子,却在大部份时间都守口如瓶。百姓称祂为先知(尽管祂不仅是先知)、老师、拉比,耶稣欣然接受,只对少数亲密祂的人(偶尔也对几个圈外人)彰显祂作为神儿子的身份。(马太福音16:15-20,26:63-64)

上述三个阶段隐然展现了在耶稣领导下,从旧约(没有被废弃)到新约的转变。祂以渐进方式,向世界揭示神的救恩计划。

现在我们回看耶稣初出来事奉时,第一次用门徒明白的话谈旧约。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谈这题目,论到旧约的地位仍然至高无上,然而祂渐渐引渡门徒转而目光,留心新约。

马太福音5:17-20释经

我们应逐字、逐句、逐节分析马太福音5:17-20。

17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反律主义(antinomianism)指反对律例限制生活。耶稣并非反律主义者,不反对律法;祂是虔敬犹太人,尊敬律法。然而祂的使命,是要将旧约带往新约,从摩西律法带至基督之律。

17节有三个句子非常重要。

我来。这句使所有四节经文以基督为中心,其实这适用于四本福音书。耶稣没犯罪,由此成全了旧约律法;旧约应许那一位要来,也由祂应验了。基督死而复活,建立普世教会,这一切都成全了律法。将来祂再来时,就要应验一切。

废弃。经文里这个译词,其实并未完全反映这字本意。这个词的希腊文是kataluo,有“毁坏”、“拆毁”、“拆除”之义,好像拆毁房子或庙宇,或“拆掉房子砖块”之意;在论到拆毁耶路撒冷圣殿时,也用上了这个词儿。(马太福音24:2,26:61) 然而在新约经文之外,这字不仅指这里那儿废弃一两道律例,而是将所有废掉之意,如废弃神的子民。(马加比二书2:22,4:11;马加比四书5:33)(Meier 70页) 按此意义回看马太福音5:17,可见耶稣不是要废掉整个律法,而是要成全里面的内容,如献动物为祭。

试举例说明。假设旧房子代表旧约,新房子代表基督的事工和新约。基督没有把旧房子拆掉,而是在它旁边建新房子,甚或将两者接连一起,分享同样的神圣根基,造成更宏伟、新颖建筑。基督徒住在新房子,可以往访旧房子,即是说,可以读诗篇、箴言、先知书、历史书、五经等,从旧约故事学教训原则,正如访客在旧房子里可以认识和享受旧陈设、古建筑特色,但只是访客,不住那儿,而是住新房子。

比喻总有不足,新旧房子的比喻,也不能完全反映新旧约之间的有机关系(像树的有机关系一样,参罗马书11:11-24) ;再者,我们也千万别误解了,以为旧房子建在沙土上,新房子才是建在磐石上。(参马太福音7:24-27) 虽然新房子建在旧房子旁,甚或两所房子接连一块,但新旧约都藉默示而来,都建基于神圣的磐石上。然而这个比喻的好处,在于反映新旧并存,不会因新废旧。耶稣早年曾当木匠,现在祂要作属灵的匠人了。

成全。这个词儿指完全应许,或先知预言得应验。旧约表明应许,至新约则成全。旧约表示了原型或影子,及至基督来了,影子才找着了实际。耶稣降世,祂的存在本身就是成全。

那么基督成全了旧约哪些范围呢?主要有以下五点。

(1) 祂成全了五经传统里道德、律法、与礼仪三个层面。

首先,耶稣成全了道德律。这是旧约根基,要求神的子民守律例,但他们能守住吗?就是最虔诚的人,其实也不够好的。然而,基督无罪的一生成全了这要求,因为祂行在完全的爱里。一位律法师曾企图坑害耶稣,问祂何谓最大诫命,耶稣说: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22:37-40)

两道诫命,耶稣都成全了。现在我们靠着圣灵也可守住诫命,就算失败了也可倚靠祂的爱与怜悯。

有的基督徒学者与牧师相信十诫仍然有效,因为里面蕴含道德律精髓;这解释似乎合理,但作为基督徒,如果我们着重爱邻舍,这会更好。这是顺服基督、成全道德律的最佳方法。使徒保罗在罗马书13:8-10也重提某些诫命(如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却以“爱成全了律法”作结。(10节)

第二,耶稣成全了五经的礼仪。

亚伦是旧约里的最高祭司,但他无法与新约的大祭司(耶稣基督)相比。亚伦进入地上的会幕,基督却进天上的会幕。亚伦一年一次进去,基督却常常在内…亚伦献许多次祭,基督只一次献上自己。亚伦为己罪献祭,基督为别人的罪献…(MacArthur,258页)

除了赎罪祭或血祭外,基督徒可以凭良心随意吃喝,(马可福音7:14-19) 想禁戒传统不洁食物-如猪肉-的话,当然也可以,只是基督和新约作者都不要求人这样做。在基督里,所有食物在礼仪上都算为洁净;祂升天后,给彼得一个异象,表示所有动物都洁净,并且天上有声音对这位使徒领袖说:“神以为洁净的,不可以为不洁。”(使徒行传10:15)

第三,耶稣成全了五经的律例。从前咒骂父母、同性恋都处以死刑,但耶稣在十字架上舍生,已担当了这刑罚。人犯罪惹神的怒气,这怒气都倾倒在十字架上耶稣身上。盗贼、杀人犯本该按公正的律法受罚,但现在罪可以赦了,人承受的只是罪果。耶稣与新约作者,可从没有废掉律法的义。

(2) 基督成全地上的应许。神将迦南地赐给希伯来人先祖亚伯拉罕(创世记17:8) ,后来又再向摩西重提这应许。(出埃及记6:4) 摩西的承继者约书亚后半生大部份时间要清除地上的堕落的迦南人。然而,耶稣在马太福音28:18-20说,祂派门徒到万国去,祂的远象超越小小的迦南地,达至全世界。现在基督徒被召,要进入属灵争战(非军事战),将福音传给万民。耶稣一名希伯来文就是约书亚,摩西以后第一位约书亚的呼召,已由第二位约书亚在属灵领域成全了。

(3) 神在旧约里吩咐以色列人竖立可随处迁移的会幕 (出埃及记25-27),后来让所罗门建永久的殿。(列王记上5:1-6:38和7:13-8:66) 然而,耶稣在个人、并教会里成全了这属地的殿。耶稣指着自己对法利赛人说:“我告诉你们,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马太福音12:6) 耶稣说这话,正论到殿里的律法与献祭。现在祂已成全了圣殿的祭,藉着新的子民成为活殿-就是教会。(哥林多前书3:16;彼得前书2:4-8) 祂的教会、活殿已遍及全世界。

(4) 基督应验了预言祂第一次来的先知预言。马太福音5:17论到旧约一重要部份-“先知书”,先知们应许有一个新的救赎时代。预言应验的例子多不胜数,最明显见于以赛亚书53章,里面论到弥赛亚受苦。5节说:“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恰恰如是。祂的死代赎了我们的罪,使人得着神的平安,应验了一切预言祂第一次来的先知预言。

(5) 基督第一次来临应验了部份预言,还有一些已经部份应验,正在应验的过程中,待祂再来时全部应验。约珥书2:28-32就是好例子。神应许人在神圣审判后有复兴,祂会将灵浇灌他们身上,大大赐福:

2:28 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做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

在新约里,使徒彼得将这预言应用到耶稣建立的教会上。那时是五旬节,是个节庆(参出埃及记23:16) ,门徒在楼房里祷告,神派圣灵如烈风降在每个人身上。使徒行传2:1-4这样形容这赐福的情景:

2:1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2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3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4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这是个神圣时刻。约珥说,神应许派圣灵降到祂的人的身上,耶稣也作过同样的应许,(约翰福音16:5-16) ,终于在使徒行传2:1-4应验了。彼得明白这点,所以在这神圣时刻里他引用约珥书的预言(使徒行传2:16-21),现在这仍然应验,祂仍继续派圣灵降临凡向祂求的人。

然而约珥有另一个预言仍有待应验。神藉约珥描述,末后日子将要发生的:在天上地下,神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约珥书2:30-31) 。然而有好消息在后面:“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32节)耶稣重提这预言,说这仍有待应验 (马太福音24:29;另参以赛亚书27:13,34:4;以西结书32:7) 。祂再来前,这一切必定应验。

总括而言,耶稣已经成全、正在成全、将会成全整个旧约。旧约是应许,新约是成全。神伟大的救赎计划始于旧约,耶稣要引进救恩新时代。从前所有预言,都浓缩在基督的生命里,祂成全旧约,不废弃之。

旧约要存留,直至天地废去,直至一切“都成全了”。

18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这节经文显示旧约的确有期限,只是时候未到而已。经文英译里有两个“直至”(until),表示那日终会来临的时候。

第一个“直至”句说:“直至天地都废去”,句子简单易明。神的话要存留,直至这个物质宇宙废去。使徒彼得在圣灵默示下也认同这点 (彼得后书3:10) :

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无法预料)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另参希伯来书12:27)

然而我们得谨记,就是宇宙消失了,耶稣基督的话仍然存留:“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马太福音24:35) 这是说,耶稣基督超逾旧约,在过去、现在、将来一直成完此约。

第二个“直至”,是“直至万事都要成全”。马太用说故事的方式写基督生平,其中很多引用旧约经文,我们应从这角度理解“万事”。耶稣基督的降生、出来事奉,祂在十字架的死与祂的复活,都成全了希伯来圣经,尤其他的受死与复活,因为这两件事印证别的事件。其次,祂藉着教会与历史事件(虽然这比较难辨认),在救恩新时代里成全了旧约应许;祂再来的时,会使旧约所载一切都成全了。到那时候,神将天地像旧衣服般卷起来,搁到一旁,旧约就完全无用了。

这就是“天地都废去…都要成全”之意。神在旧约里的话,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一画,都要存留,直至天地废去。

19 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经文可分为两部份:(1)废掉这诫命,又教训人这样作的;(2)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的。

第一句不难理解,上面新旧房子的比喻已足以说明。基督徒到旧房子 (旧约) 去,不可以破坏里面的东西,不可以拿起一个碟子(诫命)来掷,只能静静的看,然后回到新房子(新约)里去住。基督徒做教师的话,也应该教人别破坏旧房子里的东西,要尊重那儿每件事物,视为一整体。

19节第二句比较难解,要看上文下理,并从整卷马太福音看,就会变得清晰。

在讨论17、18节时,我们知道耶稣过去、现在、将来一直成全旧约应许,因此我们阅读、实践、教导旧约诫命时,要以耶稣为诠释指引。就是说,我们进入旧房子里,应透过耶稣所成就的一切看里面事物,祂是权威的向导;我们应从祂的新救恩时代的情境下守诫命。

这情境贯彻整卷马太福音。正如上面“历史与经文背景”所述,19节,耶稣向仍活在旧约之下的门徒讲登山宝训;讲完道后,祂渐渐揭示一个新面向,使旧约过渡至新约。耶稣建新房子,却不拆毁旧的。福音书发展至末章时,耶稣吩咐门徒教导万国遵守凡祂所吩咐的(马太福音28:20) ,因为祂成全了神应许,所以万事要以祂为先。
.
然而这是说,旧约已被删除、废弃、取消、粉碎、拆毁、破坏了吗?(17节希腊文kataluo之本义) ?除非待“天地废去”“万事都成全了”,否则总不废去。旧房子仍屹立不倒,不能有一小部份被偷掉,里面所有家具都要存留。更确切地说,耶稣引领我们看那新房子,召我们进去。我们仍可以阅读、教导、实践旧约所载命令,从中得益,却必须透过耶稣基督个人、并祂所成就的工来看。

举例说,基督徒读到利未记有关献祭的事,就应着重基督的祭,知道旧制度是指着祂说的。我们用赞美为祭献给神,以实践这制度:“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希伯来书13:15) 经文藉圣灵默示,以基督在耶路撒冷城外十字架上流牺牲的血为背景。再者,保罗说我们应献上身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马书12:1) 耶稣基督感动所有信徒看见远象,要超越经文字面所说的动物的祭,转而仰望祂,因祂是为万世所献那一次过的祭,然后信徒也要实践,献属灵的祭,旧约也从此成全了。

可见我们解某节经文时,必须看上文下理。以这段经文为例,我们是用17、18节诠释19节;也应该以整卷书-马太福音-为背景理解某节。

一位著名新约学者对19节、并基督成全旧约的解释很有启发性:

律法指向耶稣与祂的教导,所以我们应按着祂的话遵守。经文指向基督,祂因着成全了律法,也就建立了经文的延继意义…(Carson,146页)

另一位神学家也说:

19节提到持守律例,这必须在耶稣成全律法的亮光下看。这律法,必须是已由耶稣成全了的律法,而不是它本来的样子。(Moo,353页)

我们教导、实践的律法,要以耶稣为条件、为诠释,透过祂的角度看。

5: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在这节经文里,耶稣为天国子民订立标准,他们的义必须胜过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的义;经文后面的登山宝训,对此有最佳解释 (5:21-48)。

耶稣以“你们听见有话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这句式,重新诠释(而非删除或废弃)五经与传统。在希腊文里,“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是强调语气,要突显耶稣教导与先贤不同;祂继而用六个例子,为诫命的意义订立一定限制。

(1) 耶稣提及第六诫-不可杀人(出埃及记20:13) ,却直指人内心动机。谁若心里恨弟兄,就足以受审判,然后祂劝人言和 (马太福音5:21-26) 。

(2) 耶稣论第七诫-不可奸淫(出埃及记20:14) ,也是直指内心问题。谁若容让色欲在心里滋长,就已经犯奸淫了 (马太福音5:27-30) 。

(3) 第一世纪的以色列不难休妻,但对被休的妇女而言,她若没有娘家可归,生活会很艰难,而且也会给娘家造成压力。耶稣直斥离婚这种袒护男性的离婚制度 (马太福音5:31-32) 。

(4) 耶稣又谈到五经中起誓之诫 (利未记19:12;民数记30:2;申命记23:21) ,却教导祂的追随者说无论何誓都不可起,应该心里保持正直 (马太福音5:33-37) 。

(5) 耶稣谈报复法(出埃及记21:24) ,却强调不要报复,天国子民要饶恕,要多走一里。

(6) 最后,祂谈到爱邻舍(利未记19:18)、恨仇敌(一个传统或普遍信念)的传统,然而耶稣说,天国子民应该爱仇敌,为逼迫自己的人祷告。

以上六个例子里,耶稣都将法利赛人与律法师所教导的外在行为,深化成内在态度;这是宝训的主题。

天国子民要胜过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的义,意义也在此;我们基督徒也应该如此看五经与整本旧约。我们要靠着基督的智慧和眼光,从祂已成全整本旧约的背景看。旧约隐藏着新约,新约彰显了旧约。

总结

基督徒真要实践旧约诫命的话,就应该按马太福音22:24-40的启示学功课。正如上面分析马太福音5:17时说,法利赛人想陷害耶稣,于是一位律法师问祂哪一条诫命最大。

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耶稣以此为总纲,归纳旧约所有诫命,这是守诫命的最佳指引。耶稣的跟随者应奉祂的命、靠着圣灵的能力,过圣洁的爱的生活。

保罗在圣灵感动下,也用上“成全”“应验”等词(罗马书13:8-10) ,他完全认同祂的主和救主的看法:

13:8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9 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10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我们惟靠着耶稣基督派圣灵灌注内心的生命与爱,才能行在神圣的爱里;人无法凭己力爱神的,是神藉着圣灵吸引我们爱祂,这是第一大诫命。我们先爱神,才会爱人;这是第二大诫命。义是从这两道诫命而来,所以惟有基督在十字架上舍生,才能使我们白白称义,也惟有祂的复活,才能使人得救。我们不能靠己称义。

我们必须信靠耶稣基督,奉祂的名领受圣灵和祂的义。

我们基督徒尊敬旧约,却要透过耶稣基督因降世而成全的救恩来理解旧约。

参考书目

Albright, W. F. and C. S. Mann. Matthew: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nd Notes. The Anchor Bible. Doubleday, 1971.
Allen, W. C.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 Matthew. Third edition. T & T Clark, 1912.
Bruce, F. F. "Interpretation." In Baker's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 E. F. Harrison, et al. Baker Book House, 1960.
Carson, D. A.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Matthew. Vol. 8. Zondervan, 1984.
Gundry, R. H. Matthew: A Commentary on His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Art. Eerdmans, 1982.
MacArthur, J. Matthew 1-7. Moody, 1985.
Meier, J. P. Law and History in Matthew’s Gospel. Rome: Biblical Institute, 1976.


Moo, D. J. "The Law of Christ a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Law of Moses." In Five Views on the Law and Gospel. Ed. Stanley N. Gundry. Zondervan, 1996.

这篇文章是翻译自James M. Arlandson的在线文章“How Jesus Christ fulfills the Old Testament”

http://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fulfille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