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縱覽
|
|
東土耳其斯坦的意思是「土耳其人之地」,就是伊朗以北及東北面,裡海和蒙古之間波斯人最初稱為的土耳其遊牧民族居住之地的地區。它是中國最西部的省份,今天稱為「新疆」,「新的領土」,它大概佔到中國總領土的六分之一。 東土耳其斯坦在西北面跟俄羅斯接壤,而那裡有西土耳其斯坦。為了區分這兩個省份,新疆以前叫做「中國的土耳其斯坦」。 東土耳其斯坦是由高原組成,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比如喀什葛爾就位於海平面以上1300米的位置。 這個地域的三面被高山隔開;崑崙山脈在其南面,帕米爾高原在其西面,北面是天山山脈,山脈以東將該省分成了兩個部分,准葛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就是差會工場所在地。英國人稱之為「Kashgaria(喀什葛利亞)」。從喀什葛爾和英吉沙的差會宣教站望去,可以看到巍峨高大,白雪覆蓋的山巒。宣教士們說,當太陽光落到遠處白雪皚皚的山上時,閃爍的反光非常刺眼,沒有戴太陽鏡都不敢看它們一眼1。東部邊境是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這是塔克拉馬干沙漠延伸到東土耳其斯坦的分支。 所有河流的源頭都來自這些山脈,流經沙漠,一路上給廣大地域哺育生命和肥沃土地。看起來像寒冷的貧瘠山脈的河流實際上是河流流域鬱鬱蔥蔥的植被的「母親河」。許多小河流流經沙漠地時就消失了,被沙「淹沒」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河槽在不斷地改變,路徑總是向右偏移。結果,幾乎都是依水而建的城鎮總是位於河流的左邊2。英國的考古學家奧萊爾‧斯坦因(Aurel Stein)負責繪製差會時期這些地區的地圖。他證實了宣教士們自己所觀察到的,也就是說河水「淹沒」沙漠的現象和河流向右移動的趨勢3。跟俄羅斯領事一起訪問喀什葛爾的曼涅海姆(C. G. Mannerheim)也提到了喀什葛爾河漫游的情況。這位領事的菜園就位於河流附近,每年河水都要帶走大塊的菜園地4。河床往往是由流沙組成的,對人和畜來說都非常的危險。 氣候在熱帶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之間交替,冬季溫度可以降到零下20攝氏度。有時候,溫度會降到零下30攝氏度。在嚴寒的冬季,有人甚至被凍死。還有些人是光著腳到達宣教站的。「我們這裡有許多窮人,幾乎無衣蔽體,都生病了」,在有一年異常寒冷的時候某位宣教士這樣寫道5。另一方面,炎熱同樣可以讓你無法忍受。「我幾乎要被煮熟了,室內溫度高達30攝氏度,在太陽底下,有40到50度,」宣教士荷格伯(Hogberg)在給瑞典的一份報告中這樣反映6。最高的溫度記錄是蔭處40攝氏度。蚊子真是個大麻煩。「因為天氣又熱蚊子又多,馬路上真是個地獄」,拉蒂摩爾女士(Lattimore)說道7。蟲子還傳播瘧疾,有幾個宣教士都感染了這種疾病。 從溫度來看,春天和秋天是最好的季節。反覆刮起的沙塵暴是這些季節唯一令人討厭的東西。喀什葛爾英國領事的妹妹艾拉‧賽克斯(Ella Sykes)說,這些沙暴給城市搬來了「灰色的環境」,這就是為甚麼這個地方一年間只有一百來天享受真正乾淨的日子。她描述說喀什葛爾的春天非常大風8。英國領事斯喬伯格(R. E. F. Schomberg)在去過這個地方之後,也寫道這些沙暴的問題。有時整個村莊都被摧毀,居民逃離,駱駝商隊被淹沒,成千上萬的綿羊喪生9。 按照宣教士的講述,當這些風暴來自大沙漠向東刮的時候,它們帶來黃色的塵土,使到處髒塵滿天飛。奧萊爾‧斯坦因的地圖標出了喀什葛爾、葉爾羌和其他差會工作的地方沙漠邊境流沙的廣大地域。人們非常害怕這些「黃色」的日子。帶來的塵土不但覆蓋弄髒建築物,而且沙暴還會攪起原本地上的大量塵土。覆蓋於地上的塵沙在有些地方可以達到一個人的腳踝這麼厚。因為雨水很少,它們既不能讓塵土保留原地,又不能完全清除它10。 在差會那個時代,除了朝東方向以外,沒有車輛可通行的道路去中國內地。往返一趟中國首都需要八到十個月的時間。去外面的世界可以穿越俄羅斯或印度,這也是可行的,但你必須翻越高山,而且一路上只能騎在馬背上。 馬可波羅早在13世紀末就遊覽過這個地方,對這裡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種滿葡萄樹的小山美景讚美不已11。埃莉諾‧拉蒂摩爾(Eleanor Lattimore)寫道,「從喀什葛爾到葉爾羌,我們沿著一條美妙的馬路在馬車上經過五天五夜的旅程,一路的風光怡人,沿途的綠洲甚至比北方的更陰涼更蔥綠12。」她還提到了1927年在喀什葛爾遇見瑞典宣教士的事情。事實上,拉蒂摩爾女士和她的丈夫亞洲問題大權威歐文‧拉蒂摩爾就是在那裡度過蜜月的。她熱情洋溢地說起「快樂」的集市和莊嚴的清真寺13。歐文‧拉蒂摩爾自己也盛讚喀什葛爾是個美麗而有趣的城市,是個百看不厭的地方14。 這片大地上夏天繁茂的植被真是勢不可擋。巨浪般起伏的農作物長到了宣教士們的住處。幾乎每一種蔬菜都可生長,有幾種作物可以一年收穫三季。最常見的農作物是小麥、大麥、玉米、大米、高粱、亞麻、大麻和棉花。蔬菜有胡蘿蔔、甜菜、蘿蔔、洋蔥、黃瓜、豌豆、大豆、甜瓜和西瓜。水果和漿果同樣應有盡有,比如桑椹、杏子、油桃、櫻桃、梨、蘋果、葡萄、李子、橄欖、無花果和石榴15。埃莉諾‧拉蒂摩爾女士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她可以在幾乎每一個攤點上買到水果,比如甜瓜、杏子和「味道好極了的多汁油桃」16。 耕種是用傳統的方式。一個必需條件就是土壤的施水。前面已經說過,夏季的時候這裡很少下雨。比如1915年,Percy Sykes先生轉到喀什葛爾的那一年,整個春天和夏天就沒有下一滴雨17。可是春天的降雨可能是非常猛烈的。拉奎特就提到過五月的這麼一次降雨,雨下得太猛以至於幾乎危及了喀什葛爾的一場婚禮18。然而,通常耕地得到的充足水源是山上積雪的融化時通過大河流所帶下來的。這種水被導流進大水渠裡,然後再分流到各種水溝和水槽裡。水渠是按照一定的系統順序來灌滿的。所以比如說宣教站只有在每星期的某一天才能在他們的水渠裡打到水。每年秋天降雨的時候,宣教站和其他各地都用大水池將水儲存起來,供應整個冬天的用水。因為供水系統組織得很好,所以這個地方物產非常豐富,農作物歉收或顆粒無收的情況非常少見19。在差會宣教的那個年代,這個地方甚至是世界果樹栽培最適宜的地區之一20。從6月直到聖誕節,人們實際上幾乎全是靠水果生活。美國教授埃爾斯沃思‧亨庭頓(Ellsworth Huntington)20世紀早期遊覽過東土耳其斯坦,在《亞洲脈搏The Pulse of Asia》一書中曾預言這個有趣地方的未來遠大。他推薦大規模灌溉。他說這個地方尤其適合棉花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種植21。 即使鮮花比較罕見,但剩下的植被同樣把這個地方裝扮得多姿多彩。挪威的宣教士奧托‧陶維克(Otto Torvik)1930年代來臨東土耳其斯坦,他將差會所在地稱為「綠洲之國」。他提到了喀什葛爾和阿克蘇,但是最大的綠洲是葉爾羌周圍22。在一次採訪中,瑞典宣教士艾斯特‧喬森(Ester Johansson)被問道居住在沙漠裡的感覺如何,她大聲說道,「我們沒有住在沙漠裡,我們住在綠洲上」23。她補充說,但是一旦走出了綠洲,比如遠途旅行,沙暴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沙子和塵土會鑽進你的衣服裡、耳朵裡和眼睛裡。她也說到了上面描述過的「黃色」或「紅色」塵暴。考古學家奧萊爾‧斯坦因的地圖顯示,宣教工場是由綿延數里的綠洲組成的24。 除了種田和種菜之外,飼養牲口也是這個地方的一項主業。但是手工藝品、家庭手工業和貿易也很重要。家庭工業生產亞麻布、氈制地毯、普通的東方地毯和絲綢25。馬可波羅已經說到了棉紡製品這類家庭產品26。 在出口商品中,棉花是主要的產品,大部份銷往俄羅斯。甜瓜大規模出口中國。地毯和絲綢織品也有出口。昂貴的毛皮,比如波斯羔羊的毛皮,也有相當的出口量27。因為路途遙遠而且都是幾乎不可翻越的大山,所以商業來往自然困難重重,尤其是通往印度。儘管如此,跟印度的貿易仍很繁忙。例如,在葉爾羌,有相當多的印度商人在那裡安家成為僑民。從印度進口的東西有染印好的薄紗和棉織品28。 實體工業,一般來講這個詞語在差會時代還不存在。然而巨大的財富隱藏在地底下,比如金、銀、錫、煤、石油、鐵、銅,但是工業的開採還沒有開始29。 1 Andersson,1948,105頁。Macartney女士從荷伯格所建的領事館看到了美麗的景色,令她欣喜若狂,從那裡可以看到終年積雪的帕米爾山脈的雄偉壯觀。(Macartney,1931,202頁)Hermann Francke講述了荷伯格從英吉沙看到Mustagh-Ata時的激動心情,藉著海丁的旅行使Mustagh-Ata遠近聞名。(Francke,1921,72頁)拉奎特引述Aurel Stein的話說,稱天山以南的地方為喀什葛爾是不對的... (Raquette,1928,note,151頁f和Stein,Ancient Khotan,1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