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地那作為伊斯蘭的創立者
|
|
1. 在麥地那的穆斯林團體 穆罕默德與早期的穆斯林不久就在麥地那安定生活下來,儘管麥加的移民由於氣候的變化 而發病。 (麥加氣候乾燥、炎熱,而麥地那卻位於肥沃的山谷中,天氣較為潮濕)。 他常常稱讚 這個接納他為領袖的城市的優點。他聲稱安拉一定會懲罰傷害這個城市的居民的人,它有辦法逐出 惡人,而達加勒 (伊斯蘭用語,與敵基督同義)不能夠進入麥地那。他在別處有關麥地那的宣言 ,表明了穆罕默德深愛著這個城市,就像以下的例子: 「我曾宣告在麥地那兩塊熔岩平原之間的地域是神聖的,因此不可把它的樹砍下來,也不 可殺害它的野獸」 ;他又說: 「他們該知道麥地那是最適合他們的。沒有人因為不喜歡此地而 離去,除非安拉讓另一個更好的人取代他;即使那裡有艱難和困苦,不會有人在復生日得不到我 作為他的代求者或見證人。」(穆斯林聖訓卷二,686頁) 然而,當穆斯林住在麥地那的初期,他們忍受了極度的窮困。穆罕默德自己對於缺少供應 和財產很快就習以為常,在他管轄該城市 (以及幾年後在阿拉伯更多的地方)的十年裡, 他要 求自己僅僅擁有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在海底徹去世不久之後,他在麥加娶了第二位妻子薩烏黛 ;他在麥地那時,又娶了艾布伯克爾的女兒阿伊莎為妻。在他所有的妻子中,只有阿伊莎在嫁給 他之前從未結過婚。事實上,穆罕默德在阿伊莎才十二歲時就已經與她結婚了。他沒有自己的房 屋,只是輪流地住在他為妻子們所建造的簡單房屋裡。 其限隨者也適應了新的環境,不久輔士和遷士兩群人發展了手足情誼。麥地那的市民接納 約五十名麥加的移民為兄弟,並且讓他們繼承自己的產業。 並非所有的麥地那人都歡迎穆罕默德。有三個猶太部落就在城內並四周惹他許多的麻煩, 我們稍後會提到他們更多的遭遇。也有些阿拉伯人不想承認他的領導地位,但是,由於整體上這 城市以他為領袖,所以這些不服的團體通常表面上會承認他的領導地位,接受他的宗教和儀式。 然而,暗地裡卻怨聲載道,穆罕默德也時常意識到四周的怨言。 如此的貌合神離,比公開的仇恨還要危險,這幫人很快就令穆罕默德特別感到不悅;他透 過自己扶植的一些追隨者觀察他們的言行;他這些窮追不捨的偵察行動果然令那些不服者內心感 到驚恐不已。(米爾,穆罕默德生平,176頁) 這群不滿分子的領袖叫阿卜杜拉伊本伍拜伊。他對於阿喀巴的誓言一無所知,但他在那時 儘量安撫麥加人,因為他們對於穆罕默德和參加市集的麥地那市民所建立的親密關係感到懷疑。事 實上,伊本伍拜伊原來就是麥地那城其中一位首要人物,若不是這些麥加的逃亡者到來,他可能已 經成為該地居民的領袖了。 在隨後的幾年裡,跟隨伊本伍拜伊的人屢次密謀篡奪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伊本伍拜伊在 吳侯德之役退出了這場有待解決的衝突;儘管他表面上信奉伊斯蘭,穆罕默德的同伴還是不斷地想 置他於死地。但穆罕默德卻禁止這樣做,甚至在他這對手死時前往他的墓地祈禱。 不過,穆罕默德仍然對這幫潛在的危險分子感到相當的顧慮,在古蘭經裡,這些僅在口頭 上表示信奉伊斯蘭的人被斥為 munafiqun (偽信者);他們被視為最壞的不信士。古蘭經63章貼 切地被稱為 「偽信者」 ,專門用了頭八節猛烈地抨擊了這些假冒穆斯林。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當偽信者來見你的時候,他們說: 「我們作証,你確是真主的使者。」 真主知道你確 是他的使者,真主作証,偽信的人們確是說謊的。…當你看見他們的時候,他們的體格,將使你讚 嘆。如果他們說話,你就靜聽他們的言辭,他們好像木偶樣,他們以為一切吶喊,都是對他們而發 的。他們確是敵人,故你當謹防他們。願真主誅滅他們!他們是如何悖謬的呢!」(古蘭經63:1,4)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南邊的庫巴建造了第一座清真寺,但他自己的清真寺 masjidun-nabi(先 知清真寺) , 很快就成了那個城市的敬拜中心。這座清真寺目前仍在,只是進行過多次擴建, 今天甚至圍繞著穆罕默德的陵墓。 當穆斯林首次來到麥地那時,那裡的人是朝向耶路撒冷禱告。但不久之後,穆罕默德就改變 了禱告的方向, qiblah ,向著麥加的克爾白;儘管那裡仍然是拜偶像的寺廟。猶太人拒絕接受他自 稱為先知,似乎使他決意令伊斯蘭成為有別於猶太教、以阿拉伯為基礎的獨特信仰。他曾指出自己為 按聖經傳統的一位先知,但是他為了證明自己將禮拜的地方由耶路撒冷的 bartul-maqadas (聖殿) ,改變成麥加 masjidul-haram (禁寺) 是正當的,古蘭經竟大膽地宣稱是亞伯拉罕 (易卜拉欣) 與其兒子以實瑪利 (易司馬儀) 最先建造克爾白作為只敬拜安拉的地方! 「當時,我以天房為眾人的歸宿地和安寧地。你們當以易卜拉欣的立足地為禮拜處。我命易 卜拉欣和易司馬儀說: 「你們倆應當為旋繞致敬者、虔誠住守者、鞠躬叩頭者,清潔我的房屋。」 … 當時,易卜拉欣和易司馬儀樹起天房的基礎,他們倆祈禱說: 「我們的主啊!求你接受我們的 敬意,你確是全聰的,確是全知的。』 」 (古蘭經2:125,127) 古蘭經同一章隔幾節後,又進一步辯明轉變朝拜方向的正當性。 「我確已見你反復地仰視天空,故我必使你轉向你所喜悅的朝向。你應當把你的臉轉向禁寺 。你們無論在那裡,都應當把你們的瞼轉向禁寺。曾受天經者必定知道這是從他們的主降示的真理, 真主絕不忽視他們的行為。」(古蘭經2:144) 伊斯蘭開始扎根成為獨有的新信仰,它從往來敘利亞的麥加商隊之中,看到了一個合適的機 會去有力地擴展其支配力和影響力。 2. 襲擊商隊與白德爾之役 麥地那恰好位於商隊途徑的要道,穆罕默德在希吉拉 (聖遷) 那一年裡,發動了幾次對麥 加商隊的襲擊 ,但沒有一次成功。第一次取得成功的襲擊,發生在不合宜的情況下。在穆罕默德統 治麥地那的第二年期間,他又派遣阿卜杜拉伊本哲赫什與另外七個人到納豪萊去,此地位於阿拉伯 南部,在麥加和塔伊夫之間,是商隊必經之路。同夥的人中有兩人折返,但是剩下的六人襲擊了一 群小規模的麥加商隊,並且殺死了一個人,俘虜了另外兩個人,但是剩下一個人安全逃回城中。 這種襲擊並非罕見的事。游牧的阿拉伯人襲擊商隊的事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而部族之間 的襲擊也全然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然而,這次的襲擊發生在四個禁月的其中一個月期間 (這次是拉哲卜月) 。這時 ,商隊的人員是沒有武裝的,而且整個阿拉伯都禁止戰鬥。更卑劣 的是,穆斯林的那夥人剃了頭,裝作朝聖者,使沒存懷疑的麥加商隊完全被他們的外表所欺騙。 當他們回到麥地那,整個城市對於這種公認破壞阿拉伯傳統習俗的行為感到震驚和不安。 起初穆罕默德也拒絕接收戰利品,然而不用多久,有一個非常便利的「啟示」 被用來印證這次襲 擊是從上面而來的, 這「啟示」 已列入了古蘭經中: 「他們問你禁月內可以作戰嗎?你說: 「禁月內作戰是大罪;妨礙主道,不信真主,妨礙 (朝覲) 禁寺,驅逐禁寺區的居民出境,這些行為,在真主看來,其罪更大。迫害是比殺戮還殘酷 的。」如果他們能力充足,勢必繼續進攻你們,務使你們叛教。你們中誰背叛正教,至死還不信道 ,誰的善功在今世和後世完全無效。這等人,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古蘭經2︰217) 由於麥加人還未接受穆罕默德所傳的信息,並且阻礙穆斯林不能輕易地前往克爾白,因此古 蘭經表明,儘管在禁月內戰鬥實在是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卻是正當的。穆罕默德取了五分之一的 戰利品作為資本貯備,和分發給窮人,將餘下的獎勵襲擊的隊伍,並且贖回兩名俘虜。 從那時起,由予人寬容、忍耐、經得起患難壓迫的先知的感人印象,墮落成一個認可其同伴 以搶劫、謀殺等手法來對付所有反對伊斯蘭的人的令人不齒的統治者的形象。過去有關穆罕默德的 傳記,習慣將麥加的先知和麥地那的統治者加以區別,但透過仔細的研究,顯示出這一切不過是穆 罕默德用傳統的方法達到發展伊斯蘭的目的的邏輯發展。 目前,西方有關穆罕默德的傳記有一個基本的共同看法,就是講論穆罕默德時,一定要強調 他的個性的一致性。(Weasels,對穆罕默德的現代阿拉伯傳記,87頁) 我們從緊接著有關支持納豪萊襲擊的下一節文,可以看出,伊斯蘭發動戰爭,與希吉拉(聖 遷) 的目的, 是何等的一致。 「信道的人,離別故鄉並且為主道而奮鬥的人,這等人他們的確希望真主的慈恩。真主是至 赦的,是至慈的。」 (古蘭經2︰218) 「信道的人……奮鬥的人」 這句話在阿拉伯原文中是 Innallathiina aa-manuu wallathiina haajarauu wa iaahaduu fii sabiilillah 。 “haajaruu wa jaahaduu” 之間的關結詞有重要的 意義。 hijrah(聖遷) 和 jihad (聖戰) 是來自相同的字根。那些離別故鄉的人,也就是為主 道奮鬥 (jaahaduu) 的人。 聖遷並非只是從麥加出走,它是為聖戰作準備。它是要建立一個通 過戰爭來傳播影響力的社會(烏瑪) 。穆罕默德的目標就是藉著與攔阻他們、反對他們的人作戰 ,來建立神權統治的穆斯林國家。 伊斯蘭既因 「聖遷」 而成為普世性,那它的政治性也被包括在 「聖戰」 之內。他們帶著 信心離開麥加之舉, 就預示著將會為了信仰而衝著麥加而來。在這遷移中,不僅執行了與當時有關 的行動,也顯示了這是伊斯蘭的本質。 (Cragg ,古蘭經的事情,134頁) 在同一年的稍後時間,發生了在伊斯蘭的歷史中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較小的商隊外 ,還有一支更大的商隊,每年從麥加啟程前往敘利亞。穆罕默德知道他們回程的時間,準備一舉奪 下。商隊的領頭人是艾布蘇富揚,他是麥加最著名的人,也是伍麥葉的後代,他採取了許多行動避 開危險,取道紅海旁趕緊回家。他安全地抵達麥加,但是他派遣到城裡的信使,使城裡派遣上千人 的麥加大軍出來營救商隊。(多年後,艾布蘇富揚的兒子穆阿維葉出任伊斯蘭的哈里發(教主) , 開始長達近百年的伍麥葉王朝。這王朝後來被阿巴斯王朝所取代,其哈里發是哈希姆的後代,他是 伍麥葉的大對頭,也是穆罕默德的曾祖父。) 穆罕默德的同伴聽見麥加的軍隊來臨,由於他們受穆罕默德宣告安拉應許會賜予他商隊或軍 隊的鼓勵,這支三百五十人的軍隊,邁向了靠近紅海的白德爾。在迅速交戰之後,穆斯林成功地打敗 了絕大部份麥加的首領,包括穆罕默德主要的敵人艾布哲赫勒。麥加人被穆斯林擊退了,有四十九個 人戰死沙場。穆斯林只有十四個人喪生。這場戰爭僅僅是一次小衝突而已嗎?也許是,但它在穆斯林 的歷史中是其中一場最關鍵性的戰爭,直到今日,穆期林對它仍然心存敬畏,視它為伊斯蘭戰爭中最 傑出的時刻。 在伊斯蘭的歷史中,沒有甚麼事件比這場戰爭更重要:古蘭經確切地稱之為釋放之日。在這 日以前,穆斯林是軟弱的;在這日以後,穆斯林變得剛強了。對穆罕默德來說,其價值真是無可估 量;或許他自己也認為這事是神蹟,所以當他宣告這是神蹟時,他大部分的同伴都毫不猶豫地承認 和接受這種說法。(馬爾果里,穆罕默德與伊斯蘭的興起,269頁) 當然這場勝利,對於羽翼未豐的穆斯林團體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也令穆罕默德在麥 地那更受尊重。現在伊斯蘭穩固地建立起來……開始擴展疆土了。 3. 吳侯德與壕溝之役 然而,麥加市民不久以後就發出要復仇的聲音。一年之後,一支三千人的強大隊伍,在艾布 蘇富揚的率領下進軍麥地那。他們在麥地那北部的吳侯德山下的平原停了下來,將那裡一帶蹂躪一 番。穆罕默德告誡他的戰士留在城裡,因為靠近城裡比在平原外容易防守,在平原外穆斯林完全暴 露在麥加軍隊之下,而他們人數遠遠超過穆斯林。長期與穆罕默德作對的阿卜杜拉伊本伍拜伊,也 懇求麥地那的居民留下來,但是很多年青的戰士,要求出去與古萊什人打仗,因為白德爾之役的勝 利還歷歷在目,他們被狂熱充昏了頭腦,上千人冒險上了戰場。第二天早上,伊本伍拜伊因對自己 的建議遭到拒絕感到生氣,他帶著三百人背叛穆罕默德,回到了麥加。穆斯林的敵人是穆斯林人數 的四倍。 然而,強大的動力很快就幫助穆斯林再次奪取了主動權,古萊什族被迫撤退。但是穆斯林 過度利用他們的時機。弓箭手應當為後衛防守,卻亂了陣腳,違反了穆罕默德的命令,魯莽地加入 戰鬥當中,令他們側面受敵。同時有一位後來多次成功率領穆斯林征戰的將軍,名叫哈立德伊本瓦 利德,帶著騎兵繞過平原的一座山,從穆斯林背後突擊他們。他們的軍紀大亂,成了麥加騎兵下的 犧牲品。古萊什族對他們大肆蹂躪。「真主之獅」 哈姆扎被殺,屍體支離破碎。甚至穆罕默德也 傷勢嚴重, 以致隨即有謠傳說他已經死了。實際上,他最親密的同伴小心地掩護他脫離了危險。 但是,當古萊什族控制大局之時,因著難以理解的緣故,沒有把握時機,而離開了戰場。 穆斯林在戰爭中失去了七十四人,而古萊什族失去二十人。儘管穆斯林沒有打贏這場戰役,麥地那 城卻也安然無恙。然而,這次的結果對於穆罕默德及其同伴來說,可謂意義深遠。 甚至在穆斯林的史料中也視這場吳侯德之役為對穆罕默德的嚴重打擊。但是起碼從軍事的 觀點來看這次戰爭,也肯定不是失敗的。它更重要的意義,是在宗教或屬靈的層面上。白德爾的勝 利被視為真主在支持他們的跡象,並確實為他們爭戰。因此在吳侯德喪失這些性命,似乎表明了真 主已經離棄他們,或者說他們對於白德爾之役的推論是錯誤的。(瓦特,伊斯蘭是甚麼?105頁) 穆罕默德很快就藉著一個啟示的幫助消除了同伴的疑慮。古蘭經責備戰士不遵守命令和貪 戀戰利品,說明是真主令他們遭受挫折,藉此教導他們遵守命令,不去追求今生的報酬。 「當時,你們敗北遠遁,不敢回顧任何人; —— 而使者在你們的後面喊叫你們, 真主便 以重重憂患報答你們,以免你們為自己所喪失的戰利品和所遭遇的慘敗而惋惜。真主是徹知你們的 行為的。」(古蘭經3︰153) 穆罕默德在該場戰役後,俘虜了一個古萊什族的囚犯,名叫艾布艾薩,他之前在白德爾獲釋 (因他當時要照顧五個女兒) ,條件是不再為敵方效力,但他這次因再為麥加人作戰而被判斬首。 這個囚犯懇求穆罕默德再次饒恕他,但穆罕默德回答說: 信士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兩次。我不會讓你回到麥加去,不要臉地跟人宣告你已經欺騙了穆罕 默德兩次。 (伊本賽爾德, Kitab al-Tabaqat al-Kabir ,卷二,51頁) 次年古萊什族帶著一萬人又試圖一舉殲滅穆罕默德,但攻擊之前他預先收到通知,並在麥地 那北邊朝向來襲的方向修築了戰壕。這所謂 「壕溝之役」根本不是真正的戰役。古萊什族因這種創 新的作戰方式而感到完全沮喪,儘管有幾次零星的戰鬥,也無法對該城造成任何影響。在這些 「聯 盟」 (古萊什族軍隊的小分隊裡有許多人是來自麥加周圍的部落)意見產生了分歧, 在一個狂風 暴雨的夜晚後,他們終於決定撤退。 麥加人針對穆罕默德的行動終於耗盡了。儘管他們努力徵集一支大軍作最後的決戰,穆罕默 德正在壯大的力量仍然未受到挑戰。古萊什族感到惱怒,終於放棄他們對麥地那的計劃。穆罕默德 隨即奪回主動權。形勢開始扭轉。 4. 穆罕默德 —— 安拉的普世使者 讓我們在此暫停一下,先敘述這位阿拉伯先知的聲望與地位,因為他終於能夠發動攻勢,可 以準備向麥加推進。古蘭經早已宣告他純粹是一個呼喚古萊什族離棄偶像、敬拜獨一真神的警告者 ,現在古蘭經聲稱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先知。他是真主在地上的代理人,其形象就 從一個單純的先知角色,發展到救世主的身分。古蘭經賦予他許多至高的讚美。 1. 他被視作為真主為全人類所差遣的使者,不像先前那些受差遣的先知那樣僅僅為了自己的同 胞, 而是為了全人類。 「我只派遣你為全人類的報喜者和警告者,但世人大半不知道。」 (古蘭經34:28) 2. 古蘭經不僅吩咐信士要祝福穆罕默德,而且聲稱甚至真主和祂在天上的天使也同樣祝福他︰ 「真主的確憐憫先知,他的天神們的確為他祝福。信士們啊!你們應當為他祝福,應當祝他平 安!」 (古蘭經33︰56) 3. 他被給予一個光榮的頭銜 ranhmatallil-alamin 「世人的大幸」 , 這是另一個表明他的 事工具有普世特徵的稱號︰ 「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古蘭經21︰107) 4. 穆罕默德採用的另一個專有的頭銜是 khataman – nablygin 「眾先知的封印」 。 他是真 主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先知,所以沒有任何先知會取代他︰ 「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男人的父親,而是真主的使者,和眾先知的封印。真主是全知萬物的 。」 (古蘭經33︰40) 5. 順服穆罕默德與順服真主到這時意思是相同的。任何人若違抗伊斯蘭先知的命令,都會招致 真主的憤怒; 若順服他的旨意會討真主的喜悅︰ 「與你訂約的人們,其實是與真主訂約;真主的手是在他們的手之上的。背約者,自受背約之害 ;實踐與真主所訂約者,真主將賞賜他重大的報酬。」 (古蘭經48︰10) 他根本的最終意圖不只要征服麥加和阿拉伯,而是要征服全世界,直到所有人都順服安拉藉 著這位阿拉伯先知 —— 也是安拉為全人類所預備的最後一位使者 —— 所啟示的旨意。 如今伊斯蘭成了獨立的宗教,與猶太教和基督教區別開來,並且自稱超越它們。伊斯蘭的先知從 僅僅對阿拉伯多神教徒發言,發展成代表真主的聲音,呼喚世上所有人歸向屬祂的宗教 —— 伊斯 蘭。然而, 正如我們在下一章將會看到的,伊斯蘭的普世性受其先知本身弱點的挾制,其宣稱能夠 取代其他所有的信仰,因著其創始人在麥地那執政期間所表現的性情變了質而被妥協了。 他到了一個地步,完全脫離了基督教義屬天的精神,這就標誌著他的宗教只不過是一種混合 了人性的錯謬和有限的宗教。他的本性使他無法持守他諄諄教誨的崇高忍耐。(厄文,穆罕默德的 生平,103頁) 5. 侯代比亞的條約 經過幾次襲擊推進到更接近家鄉的時候,他始終盼望回到麥加。第二年,他便率領一千五百 位朝聖者去副朝 (正朝時間以外赴麥加朝覲) 。他揀選了一個禁止戰爭的聖月,冒險穿上傳統的白 色朝聖服,帶足獻祭所要求的駱駝,並吩咐其手下只佩戴一把小匕首在身上 —— 這是朝聖者通常的 保護物。 儘管這隊人馬的裝備純粹是為了朝聖之用,但古萊什族還是很快就警覺起來,穆斯林就在 麥加外圍的侯代比亞停了下來,兩隊人馬相遇了。麥加人派一小隊出去了解穆罕默德的意圖,其餘 的人則去準備麥加的防御。穆斯林中的一位首領,後來成為第三任哈里發的奧斯曼,和一群代表回 到城內,由於他回程時間耽誤了,那些穆斯林以為他被殺害了,準備起來保衛自己。在一棵樹下, 他們每個人都發誓支持穆罕默德和奧斯曼,穆罕默德經常記起這次的誓言,因為它證明了他的同伴 無比的忠心。麥加的代表團也具有同樣的奉獻精神,他們隨後也肯定古萊什族對這誓言印象深刻。 他們縱然懼怕,奧斯曼還是安全地回來了,還有一位麥加首領蘇海伊本阿慕爾與他同來, 他受命與穆罕默德達成一個十年休戰的條約,建議穆罕默德那年不要進入麥加城,但是在次年古萊 什族撤出麥加的三日內,允許他與同伴去朝聖。 穆罕默德立即與蘇海議約,這事令他許多忠心的跟隨者感到不安。歐麥爾反對整個談判的 過程,基於真穆斯林已經蒙召出來爭戰去對抗多神教徒的原則,他們不應當與多神教徒達成平等的 協議: 歐麥爾挺身而出,走近安拉的使者 (願平安歸於他) 說:安拉的使者,我們是不是在為 真理爭戰, 而他們是不是在為虛假而爭戰的呢?他回答說:當然是。他又問:我們這邊被殺害的 人會進天園,而他們那邊被殺害的人卻會進火獄,對不對?他回答說:是的。他說:那為甚麼當安 拉還沒有解決我們和他們之間的爭議,我們就要令我們的宗教蒙上污點,然後就這樣回去嗎?他說 :哈塔卜的兒子,我是安拉的使者,安拉永遠不會毀滅我。(敘述者說) ︰歐麥爾走開了,怒不 可歇。 (穆斯林聖訓卷三,980頁) 實際上,所達成的協議絕對是不公平的,穆罕默德看來準備同意接受那些令穆斯林羞辱的 條款。條約規定任何成為穆斯林、要求轉向穆斯林那邊的古萊什族成員,都必須回到麥加。然而, 任何穆斯林若自願返回麥加,他就可以自由地回去,不必透過古萊什族。這群人對於這不利條約的 反應,清楚地記錄在下面的聖訓中: 當蘇海本阿慕爾同意 (侯代比亞) 條約時,規定了如果有人從他們這邊去到他那裡去, 就算他是一個穆斯林,先知也必須遣送他回到他們 (指多神教徒)當中;他不得從中干涉。 穆斯 林不喜歡這項條件,對此感到反感。 (布哈林聖訓卷三,547頁) 當穆罕默德勉強同意蘇海條約的標題不得以穆斯林平常的禱告詞 Bismllahir–Rahmanir– Rahim (奉仁慈者、寬容者安拉之名)開頭,只能以古萊什族所選擇的詞語 Bi’ismika Allahumma (哦!安拉,奉您的名) 開頭時,惹起了同伴們更大的憤怒。 當穆罕默德甚至同意將他的名字簡 單地稱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阿卜杜拉之子穆罕默德) ,而不是 Muhammadur–Rasulallah (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 時,就更令同伴不悅。 另一段聖訓告訴我們詳情: 使者召喚阿里,吩咐他寫下 「奉仁慈者、寬容者安拉之名」 。蘇海說︰ 「我不承認此名 稱︰只寫 『哦!安拉,奉您的名』 。」 使者叫他寫後者,他就寫下來。於是他說:「記下這是 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與蘇海伊本阿慕爾所同意的話。」 蘇海說: 「假如我能作證你是真主的使者 ,就不會與你爭戰。寫下你自己和你父親的名字」。使者說: 「記下這是阿卜杜拉之子穆罕默德 與蘇海伊本阿慕爾所同意的話。」 (伊本伊斯哈格,Sirat Rasulullah , 504頁) 阿里馬上就顯出他的不悅,就像歐麥爾發洩他心中的不平一樣。如果穆罕默德不曾要求其 跟隨者始終不渝地忠於他,他此時就必定是處於危機當中。 他對阿里說: 「記下我們之間協定的條款。 (阿里就這樣記述) :奉安拉,最高尚、最 慈愛者之名。 這是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 (與麥加人) 的協定。多神教徒對他說:如果我們知道 你確實是安拉的使者,我們必會跟隨你。就寫阿卜杜拉之子穆罕默德。於是他叫阿里把這幾個詞勾 銷。阿里說:不,靠著安拉,我決不把它們勾銷。 (穆斯林聖訓卷三,979頁) 穆罕默德自己立即勾銷了那些詞語。但是,就如許多相似的情況那樣,當早期的穆斯林對於 他們先知的一些行為或決策感到困惑時,古蘭經中及時的啟示馬上就解決了問題。古蘭經宣告這個 條約是一次勝利,儘管表面看來剛好相反。 「我確已賞賜你一種明顯的勝利,」 (古蘭經48︰1) 一個西方著名的傳記作家所寫的穆罕默德生平,的確同意這一點,隨後所發生的事情,也大 大地支持了這一點。 但是,實際上,穆罕默德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條約承認他為一個平等和獨立的政權:十 年的休戰期能夠為新興宗教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時間,加強它對古萊什族的說服力;同時,也能夠在 其它地方爭取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擴張。有關任何人若得不到監護人的同意、就不能離開古萊什族的 條款,雖然不被麥地那人所喜悅,但其實是根據阿拉伯社會的規定的;先知對於贏得自己人民的效 忠,以及伊斯蘭較大的吸引力,信心十足。他不必擔心,有關沒有人會因著離棄他的本位而被移交 的條款,將會產生任何不良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他們獲准在來年自由地拜訪麥加,並且他們有三 天的時間不受干擾地住在麥加城裡,這是一次巨大而顯著的勝利。(米爾, 穆罕默德的生平,347 頁) 條款最早讓穆罕默德享受的成果之一,是胡扎阿族對他的效忠。他得以自由地進一步拓展締 結更多的聯盟,集中力量排除家鄉附近的敵對部落的威脅,很快就開始鞏固自己的地位,麥地那北 部為猶太人堅固要塞的海白爾,也被圍攻和征服了。 第二年更為壯大的穆罕默德按時回到了麥加朝聖。古萊什族按照約定離開麥加城三天,百感 交集地注視著穆罕默德,看到他在得到支持者全然效忠下,到麥加的聖地朝覲,並且拜訪克爾白。 麥加人在不知不覺中,對伊斯蘭的抗拒,漸漸消失了。麥加的居民現在看到穆罕默德仍然熱愛他們 的聖地 —— 他出生的地方,對於與他們這位同族爭戰,已經感到厭煩了。 在吳侯德之役令古萊什族改變形勢的麥加著名的將軍哈立德伊本瓦利德,帶著一群麥加的 首領,投向穆斯林那邊。最終征服麥加之期近在咫尺,麥加全體居民歸向伊斯蘭的機會大大地提 高了。 同時,穆罕默德派遣一支大約三千人的軍隊前往敘利亞邊界的城鎮穆泰,穆斯林在這裡 首次遇到拜占庭大軍,他們在哈立德率領下,雖然繞勇善戰,但是寡不敵眾,沒有希望戰勝,穆 斯林只好撤退。某些重要的人物在這次戰爭中喪生了,包括早期皈依伊斯蘭的穆罕默德的養子栽 德伊本哈里塞。然而,這沒有決定性的戰役為穆罕默德死後由哈里發艾布伯克爾和歐麥爾各自發 動的大進攻鋪平了道路。 他在家鄉的控制權一直都在擴大,在他前路上的主要障礙 —— 麥加將迅速得到處理。 伊斯蘭在阿拉伯的最後勝利很快就要來到,勝利的洪流勢不可擋。然而在繼續敘述這事之前,讓 我們在下一章裡細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生活的其中一方面 —— 他與城內及四周猶太部落的關係 ,這是至今我們還未提過的。 |